在司法实践中,法医司法鉴定结果往往对案件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,但鉴定过程中存在诸多‘坑’,律师和当事人若不了解,可能面临不利后果。以下总结常见问题,供大家警惕。
一、鉴定机构资质不透明
部分鉴定机构未在司法行政部门备案或资质不全,导致鉴定结论缺乏法律效力。律师和当事人应事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机构资质,避免因选择不当机构而浪费时间和金钱。
二、鉴定程序不规范
鉴定过程中,取样、保存、检测等环节若未遵循标准流程,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。例如,生物样本污染或丢失会扭曲事实。当事人应监督关键步骤,必要时要求记录全程。
三、鉴定意见主观性强
法医鉴定涉及专业判断,但部分鉴定人可能受外部因素影响,出具偏向性意见。律师应仔细审查鉴定报告,质疑依据不足的结论,并申请重新鉴定或专家辅助人出庭。
四、证据链不完整
鉴定所依赖的材料若不全面,结论可能片面。例如,在伤情鉴定中,若未提供完整医疗记录,鉴定人无法准确评估损伤程度。当事人务必提交所有相关证据,确保鉴定基础牢固。
五、忽视时效性
某些鉴定(如创伤愈合评估)具有时间敏感性,延迟可能导致关键证据灭失。律师应尽早启动鉴定程序,并与鉴定机构沟通时限,避免错过最佳时机。
六、费用陷阱
部分机构以低价吸引客户,但后续追加隐藏费用,或通过简化流程降低成本,影响质量。建议选择明码标价的合规机构,并签订详细合同。
司法鉴定是诉讼中的重要环节,律师和当事人需保持警惕,主动参与和监督。通过充分准备和专业知识,可以有效规避这些‘坑’,维护自身权益。若遇争议,及时寻求法律救济,确保公正裁决。